风起云涌|“85新潮”时期的艺术群体和艺术小组
分类: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7-25 21:30
珠海会议简报(一)第一页
八五新潮前后,社会风气变化,艺术家开始关心真实的生活和话题。当时,一批年轻艺术家放弃高、大、全、红、光、亮的形式语言,开始关心人性的解放和自我的表达,艺术展览、会议等各种活动一时风起云涌。
各地艺术群体(小组)
85新潮在当时的中国,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运动欧洲的处境相似。
19世纪末,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以及卡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等画家与主流学院派艺术观点不同,结成朋友,举办“落选者沙龙”。
后来更有桥社、青骑士社等组织性更强的艺术群体。这些艺术群体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一批艺术群体(小组)。
与西方现代主义运动中艺术家的反叛性相似,“85新潮”中的艺术家寻求打破先前苏联现实主义影响下的艺术格局,从“艺术本体”和“人”的维度上,从新定义艺术。
这些艺术家处在非主流的位置,试图争取话语权,通过组成艺术群体(小组),在与主流的关系中寻求发声的机会,艺术群体(小组)蜂拥而起。
据统计,仅85到86两年期间,全国各地共涌现了79个青年艺术群体,分布于23个省市自治区,举办了97次艺术活动。
其中,“北方艺术群体”、“浙江池社”、“西南艺术群体”、“厦门达达”、“新刻度小组”等艺术群体(小组),形成了“85新潮”时期的颇为活跃的艺术群体。
1
北方艺术群体
- 寒带理性绘画 -
他们提出“北方文化”、“寒带后文化”的概念,认为这种文化是崇高、理性的,能强有力地拯救沦丧的信仰。
成立时间 1984年
主要成员 王广义、舒群、任戬、刘彦等
地点 哈尔滨
1984年,“北方艺术群体”宣布正式成立,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北方艺术信息交流中心”。
北方艺术家群体合影
1985年,《中国美术报》为其发专稿,称“一个全新的、坚固、永恒、不朽的‘世界’将随之建成。
1986年,王广义和舒群组织了“珠海会议”,得到了高名潞、栗宪庭等人的支持,参加会议的人比全国美展的人还多。王广义跟舒群开玩笑说:“我们在创造历史”。
现在,“珠海会议”真的成为了艺术史上的概念,这次会议使“新潮美术”第一次成为公开社会活动,奠定了85新潮美术的历史性地位。
舒群在“珠海会议”上的慷慨激昂地宣讲,让很多人记住了“北方艺术群体”这个名字。

舒群在鲁迅美术学院宿舍 1981
1987年,他们举办了“北方艺术群体双年展”,这是他们举办的唯一一次展览,这次展览全面梳理了北方艺术群体的“北方理性文化”美学思想和相关的创作。

王广义,凝固的北方极地 ,布面油画, 1600x2000mm,1985

任戬 ,天狼星的传说之十五“遥远之声”,布面丙烯,1983
北方艺术群体双年展
之后,艺术家逐渐显出不同的艺术取向,王广义的”政治波普“、舒群的“理性绘画”、任戬的”神秘主义“、刘彦的”本源探索“,他们便朝各自的方向发展,该群体也就基本解散了。
2
池社
- 超越媒介,思考艺术本质 -
“艺术是一个池。我们的生存有赖于碳水化合物。不是想要这样才这样。…… 我们渴望恰当的争论。我们的思维是流动的、模糊的。”
成立时间 1986年
主要成员 张培力、耿建翌、宋陵、王强、包剑斐等
地点 杭州


1986年5月,“85新空间”展览后,浙江美院的张培力、耿建翌、宋陵等人组成“池社”。
“85新空间”展览讨论的是绘画的问题,“池社”已经超越了媒介,变成了艺术家的问题,旨在回归艺术本体,否定艺术为思想史和文化史服务。
其中,“池”旨在强调“浸入”,是感悟“真谛”的唯一途径。他们认为掌握技能不再是目的,力图打破语言间的界限,倡导一种形式模糊、激动人心的“艺术活动”。
“池社”集体创作了三件作品,探讨了艺术的本质和边界问题。
《作品1号——杨氏太极系列》工作照(过程),1986年
《作品1号——杨氏太极系列》由12个废报纸剪拼成的3米高的太极拳图形组成,纸人贴在墙上,只存在了两天的时间,就损坏、消失了。
张培力在“池社”期间的个人作品《X?》 (乳胶手套),1986-1987

张培力,《30x30》(视频截图),单视频录像,有声,彩色,32分09秒,1988
耿建翌,《第二状态》,油画,170x132cm,1987
3
西南艺术群体
-新具象团体-
“何谓新具象?即心灵的具象,灵魂的具象。”
——毛旭辉
主要成员 毛旭辉 张晓刚 潘德海 张隆 邓启耀 叶永青 张华 苏江华 杨黄莉 毛杰 孙国娟 张夏平 杨千 马祥生 李洪云等人
成立时间 1986年
地点 昆明

1986年10月,“西南艺术研究群体”成立时主要艺术家合影
张隆、潘德海、毛杰、张晓刚、张华(后排左起)
毛旭辉、叶永青、苏江华、邓启跃(前排左起)
成立后,他们先在昆明做了一个展览和研讨会,展出自己的图片和文稿,并在研讨会上朗读自己的论文,算是一个文献性的展览。
新具象——第二届幻灯、学术讨论巡回展


西南艺术群体在举办了三次展览后,于1987年自行解散,但其主要成员张晓刚、叶永青、毛旭辉、潘德海等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4
厦门达达
“厦门达达所进行的一系列集体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黄永砯工作的另一些特点:去物质化、强调过程、对美术馆体制的批判,以集体行为对传统观念发动攻击。在黄永砯的主导下,这个群体成为了当时中国前卫艺术群体中最激进的群体之一。”
--费大为
成立时间 1986年
地点 厦门
主要成员 黄永砅、林嘉华、焦耀明、俞晓刚、许成斗、蔡立雄、林春、陈承宗、李世雄、曾颖宏、吴艺明等(每次活动参加的成员不等)。
1986年9月,黄永砯等人在厦门新艺术馆举行“厦门达达现代艺术展”,“厦门达达”艺术群体随之出现。

“厦门达达”成员合影
“八五新潮”中,“厦门达达”出现较晚,但最为激进。批判锋芒直指艺术建制本体,是八五时期对于艺术史、艺术价值及其认知规则最彻底的颠覆。
1986年11月23日,厦门达达成员在厦门新艺术广场上,对自己在厦门达达现代艺术展上的作品,进行了“改装-破坏-焚烧活动”。
黄永砯发文《厦门达达——一种后现代?》,宣称:建立这个团体的目的是在全国性前卫运动中进一步“制造和参与混乱”。
《鞭炮裤子》黄永砯
5
新刻度小组

左起:陈少平、王鲁炎、顾德新 1989年

《解析I》在日本《非常口》展览中展出的作品和场景

1989年11月11日的讨论记录
这次讨论确定了新刻度小组以后的一系列作品的基本原则
除此之外,“85新潮”美术运动期间还有多达几十个艺术群体,比如江苏红色旅、湖北部落·部落、上海M艺术体、犀牛画会、红黄蓝艺术会等。
湖北部落·部落

上海 M艺术体
“犀牛画会”行为艺术《红色高地》 地点徐州公园巷(武平人提供)
犀牛画会
这一时期,艺术家们通过组成群体来抱团和发声,一方面,艺术家追求人性的解放,拓展创作题材;另一方面,他们开始积极探索艺术本质和艺术边界。具有“英雄式”“运动式”和明确思想追求的特点。
85时期的艺术群体虽然没有长期持续,有的在几年内就解散了,但是其中不仅出现了“教父”级的艺术家,而且,那个时期艺术群体(小组)的活跃度,在后来几乎没有出现过,他们也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留下了极为鲜亮、不容忽视的一笔。
可以说“85新潮”是一场极为不凡的艺术运动,它是那一代人的精神汇聚,不是一两个代表人物或几个艺术群体就能体现的。本文所述仅是那个时代的一些星光,但也令我们足够感慨,一去不再复返的激烈、反叛和勇气。
王端廷.《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中国文化报
喜欢这篇文章,就点个“在看”吧~
欢迎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大咖
墙艺术
【长期招聘】
岗位:新媒体编辑、画廊助理
简历请发至hr@wallart.cn